教育升级:新环境中的留学视角
以下文章来源于朱洁Juliet ,作者朱洁Juliet
现今留学的意义何在?如何用中国教育反哺国际社会?第三届伦敦中英峰会上的教育专家们为此做出解答。
第三届伦敦中英峰会于2月21日在伦敦多切斯特酒店举行,围绕“对话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英新纽带”的论坛主题,讨论了教育的多元化未来、新经济新机遇、中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采访了会场上讨论教育问题的嘉宾们,探讨在一个国内全民注重教育升级、国外教育资源再分配的大环境中,如何重新审视留学。
留学及留学英国的意义
现今留学的意义何在?留学英国有什么优越性?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院长贝基•弗朗西斯(Becky Francis)教授表示,留学过程中得到的是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生存能力。英国、尤其是伦敦,有着别处无法比肩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慷慨分配——比如学生可以免费进入各种顶尖博物馆。虽然英国面临脱欧动荡,高校可能损失一定来自欧盟的科研基金,但同时会让英国高校更重视生源国际化,更欢迎非欧盟国家的留学生。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毅可教授也建议,留学首选英国。他表示,与第一代中国留学生不同,现在更多人留学是为了吸收西方文明和思想,而非谋生。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教育水准差距也不再那么明显,如果纯粹为了学习知识,则留学意义将大打折扣。他认为,就高级科研能力而言,美国博士项目训练时间更长、更系统;如果是本科、硕士阶段出国,英国是现代文明和科学文明的发源地,这一点上比美国优越。
顶级奖学金考察什么?
留学奖学金不仅仅是经济支持,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对年轻人的性格和志向塑造都有深远影响。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是极具声誉的国际奖学金,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帮助获奖学生在牛津大学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罗德基金会全球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科斯(Elizabeth Kiss)博士,以及奖学金得主、基因组医学和统计方向在读博士生江熹霖,揭秘了这个顶级奖学金。
科斯博士当年依靠罗德奖学金在牛津完成了政治和道德哲学的博士研究。她说,想要获得这份奖学金,学业优异只是起点,背后要有一点“不一样的火花”。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思考世界事务、“有领导的本能”。江熹霖说,他的确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比同龄人做得更多的一点是,他努力地去真正了解中国。他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但清醒地意识到上海并不等同于中国。他去不同的地方调研,观察到的这个大国的贫富差距,给他留下深刻烙印,并在将来定义学术问题时思考自己的研究能为贫穷乡村的人实际带来点什么。
科斯博士表示,选拔奖学金生的过程一定会考虑到申请者的原生环境。“不同学生身边存在的机遇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小心考虑、确保公平,看淡那些他们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比如出生时是否衔着金钥匙——看他们有没有去争取一切可及范围内的相关机会。”进入到面试环节的申请者会见到多元而本地化的评委,比如江熹霖在面试前的欢迎晚宴见到了清华最年轻的教授生物学家颜宁,她对他说:“别总谈我的研究成果了,我想多听听你的研究。”
去年,笔者也于第二届中英峰会采访了罗德基金会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查尔斯•康恩(Charles Conn),而今年出席峰会的女性领袖和中国获奖者更好地反映出这个历史悠久的基金会随时代做出的改变。罗德基金会在1902年由英国政治家、商人塞西尔•罗德(Cecil Rhodes)创立时,只招收英国及其殖民地的精英男性。为了让女性参选,后来的基金受托人去申请了英国国会法令,才跨越了最初条款中的性别限制。2008全球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基金会向更多非西方国家扩张,它陆续进入了逐渐中、非、中东各国。江熹霖介绍,中国从2015年以来,每年会有4位奖学金得主,目前总共是10女6男——“我国的女孩们非常出色,这是现实。”他说。
中国为世界提供国际教育
在大量中国人出国留学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不断为国际人才提供教育与投资机会。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主力院长、欧洲首席代表季波表示,中国巨大而层次丰富的市场,越来越吸引国际科技人才、企业家、投资人和艺术家。
季院长举例,长江商学院校友、捷豹路虎全球首席执行官施韦德教授(Ralf Speth)认为中国市场及其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英国脱欧之后,需要重新制定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战略。季院长也是“启航中国”项目创始人,为国际人士在中国创业提供丰厚土壤。
季院长表示,特朗普总统“美国优先”战略旗号下,大量接纳留学生不再被看作是吸引人才的方式,而被想象成导致美国技术及资源流失的负担。在美国保护主义愈强、欧洲增长停滞的大环境里,中国市场加西方人才引进,必将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
关于“融入”
如何融入当地,是留学生与家长们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弗朗西斯教授表示,中国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多向学校求助:“学会开口求助是很重要的,英国高校理解留学生的不易,并设有各种专门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支持。”
郭毅可教授在去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在英国学术界取得很高地位。他说,英国社会是很精彩的社会,也有最国际化的高校,比如帝国理工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教工。他很喜欢跟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也鼓励留学生和当地人交往,“不然挺亏的”。三代清华大学教育背景的郭教授,对于自己在英国长大的子女,则觉得孩子长大会找到自己的路,不必花太多心思去强调他/她的某一种特殊文化身份。
季波院长格外重视演讲能力,认为使人理解问题、并产生行动的交流能力,是领导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使人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998年,在美国公司任职经理的他去纽约参加了“总裁演讲能力”培训,理科出身的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短板,从此不断主动自我提升。他珍惜每个公众演讲机会,并成为知名TEDx演讲者。他在长江商学院开设课程“捕获听众”,认为有洞察力的内容、鼓舞人心的风格、和有影响的结果(insightful,inspiring,impactful),是成功交流的关键。
江熹霖则表示,融入不代表模仿和放弃自我,也要勇敢做自己。“在牛津大家乐于跟我交流,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我是一个‘中国超人’。”他设计了中国之旅,邀请7个国家的15位罗德奖学金来中国游历。“罗德奖学金生是个性鲜明的一群人,因此他们之间也会产生冲突——而这才是真实的国际化。”
yexi本次峰会主要由年轻中国在英留学生创办、运营。创始人及总策划李宗洋表示,希望中英峰会“不仅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讨论,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为未来发展之路所做的有益探索。”前英国驻中东诸国大使、现汇丰集团政府事务总监古沛勤爵士(Sir Sherard Cowper-Coles)在闭幕致辞时提到,这一代人会见证中国在世界版图上回到它应得的、核心的地位 ,英国需要全方位地培养与中国的战略关系,而非短期的、交易性的关系。行走在世界板块之间的留学生们,或许会是新型国际格局的先知和践行人,见证并不断重塑中国与世界建立的新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2-22 特稿
2-20 特稿